魚看世界

 

 '

生物教學資源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物教學資源

 

 綠野仙蹤--  給學生的植物認識活動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

設計/實施於1993年寒假學藝活動,發表於師大科教中心研究計劃; 今逢九年一貫,提供作為參考。


 

本文包含五大部份--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壹.前言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貳.設計過程--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.確立目標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資源調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決定路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.分析調查結果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5.選擇活動方式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6.準備課程和器材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參.活動流程--實際的活動流程及評量方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肆.心得與建議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伍.附錄--學習單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

 壹、前言
     早在民國 77 年左右,筆者因緣際會地參加暑期的兒童營隊活動,對於
 其中的「綠野仙蹤」活動,印象深刻。那多半安排在營隊第二天早晨六點左
 右,一個故事性的引導之後,各小隊依照自己輔導員的規劃,分組出發。輔
 導員雖不見得是生物系或植物系等相關科系背景,但他們帶領小朋友,從小
 朋友的眼光去看大自然、去編故事、去玩遊戲,讓花花草草忽爾變得可親:
 野棉花毛絨絨的葉片可以當小徽章,二葉松的落葉可以玩鬥牛,木麻黃的落
 葉可以變魔術;當你終於走完那條陡坡時,抬頭一看,迎風招展的正是野牡
 丹;沿路可見的小紫花是紫花藿香薊,小黃花是酢漿草,毛毛會飛的可能是
 昭和草,可以當飛鏢的小白花是咸豐草。邊走邊玩邊欣賞,娓娓道來,引人
 入勝。


     那是筆者第一次覺得:原來「植物」可以這麼好玩!原來「植物認識」
 可以這麼玩,小朋友可以在「玩」中學習、認識,而玩完後,真的會去疼
 惜他所玩的一切。這種「以大自然為教室」的感覺,真的很好。

     因此,筆者陸續參與類似的活動,也嘗試在不同的營地 ( 植被 ) 情況
 下,設計「植物認識」活動,希望讓「綠野仙蹤」的精神,廣及更多孩子。
 只是,限於學校的教材進度要求以及學生人數等等因素,類似的活動,一直
 未能在學校實施。

     幸,民國 82 年起,寒暑假學藝活動,可以不限於複習教材內容,故筆
 者把握機會,把「綠野仙蹤」融入該次上課,從教學、教具、作業、評量,
 希望讓「綠野仙蹤」除了是「活動」外,也能成為「教材」或「課程」。當
 然,如此的經驗,再加上前後參加的營隊活動,筆者試著設計如白沙灣的海
 濱植物認識活動 (84、 85 年 )、烏來植物認識活動 (85 年 ) 以及安康社
 區公園植物認識活動(85年):都是朝「玩得有深度」的目標前進。
 

     民國 86 年起實施的國民學生物科新課程,「本土」以及「環保」已經
 是為其重點之一,再加上「教學多元化」已成趨勢,日後教師自行設計活動
 的機會,將日益增加。故,本著「拋磚引玉」的精神,筆者將當初在學校試
 行「綠野仙蹤」的過程及經驗,加以整理、和大家分享,希望藉此機會散佈
 「綠野仙蹤」的精神,更希望由此,筆者能有更多的學習和成長。
[回TOP]


  

 貳、設計過程
     82 年寒假學藝活動課程中, 打算以二節課的時間,進行關於分類概念
 和校園植物觀察。有哪些資源?適合哪種活動?以下,便是當時我們考慮、
 進行的事項。

     一、確立目標:
         希望藉由這堂課,讓學生更親近他們身旁的小小植物。

      二、資源調查:
         校園植物的多寡和分佈,影響整個課程設計。因此,本人和另一位
         精於植物分類的同事,一起進行校園植物調查。
         1. 先討論本校有哪些地點,可供學生進行觀察植物;
         2. 就所討論的地點,實地去走、觀察,並計時;
         3. 記錄所觀察到的植物的種類、特徵、分佈、地形等等;
         4. 將所觀察的植物加以拍照:植物全株、特徵特寫;
         5. 將走過的地點連成路線、繪成簡圖, 同時將植物分佈、行進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間記錄於上,供下一步討論。
     三、決定路線:
         這是本校生物教師首次進行校園植物觀察活動,我們希望它所產生
         的負面影響減到最少,除了學生享受到它的好之外,其他同仁也能
         接受這樣的上課方式。因此,我們考慮到許多外在因素:
         1. 本校校園植物旁,尚未有立有介紹牌。 在活動進行時,必須自
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行加掛植物名字於該植物旁。 因此,我們要找一條路線,讓我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們所加掛的「植物名牌」,不會被其他不知情的人 ( 學生、工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友先生等)「破壞」。

         2. 進行校園植物觀察時,學生將分組進行。 屆時,教師的目光可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否均能顧及, 可以察覺學生的反應、疑惑、或是干擾他人等的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當行為,即時加以處理?這是我們在選擇路線的考慮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   3. 學生進行時,以不干擾到其他人的活動的路線為佳。
         4. 一位生物教師,必須負責至少三個班的教學。因此,所選定的
            路線,必須考慮教師的時間和體力的負荷。 

     四、分析調查結果:

         就所選定的路線、範圍,我們著手分析這些植物的特點。
         1. 植物的特色 -- 不同的植物特色,可能有不同的活動方式。 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:海濱植物;林立的大樹;豐富的植物相; 或是如本校的園藝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種居多, 有一些師生吃完水果隨手種的小果樹,以及雜生的野
            花野草等等。
         2. 哪些特色植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-- 活動經驗告訴我:植物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專家所盛讚的植物特色,對學生而言通常都太難。 既然,我們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目的在於「情意」而不在於「知識」, 所以,我們盡量尋找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植物有趣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 3. 植物分佈的位置是否容易觀察 -- 我們要選定一些可以讓學生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動手去摸、聞、看的植物,不能踐踏太多其他植物, 位置不能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太高或崎嶇有危險性。

         4. 可以採集嗎 -- 採集是一種很好的活動,要設計採集活動, 就
            要接著介紹如何做標本。 當然,必須先考慮:植物多嗎?適合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採集嗎?以本校為例,不是很合適。
     五、選擇活動方式:
         以下是曾經經歷過的活動方式,我們加以考慮、選擇、或是組合:

         1.觀察某植物並記錄其特徵 ( 細部觀察 )
         2.在地圖上標明某植物位置 ( 巨觀觀察 )
         3.採集植物的葉或花 ( 觀察與採集 )
         4.找到某植物觀察判定特寫鏡頭誰屬 ( 細部與巨觀觀察 )

         我們根據上述一∼四的考慮,選定第一種方式,作為本課程的活動
         方式。  

     六、準備課程和器材:
         決定活動方式後,便著手細部準備。

         1. 植物的照片:可提供給各組,作為「小小圖鑑」。
         2. 植物的幻燈片:方便做大團體說明。

         3. 植物的簡單文字介紹:作為學生的參考資料。
         4. 植物名牌的製作和安置:若活動後必須拔除,則簡單製作, 若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學校同意留置植物旁, 讓更多的學生學習,則不妨協同總務處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共同製作。
         5. 學生活動單的製作, 包含:葉序、葉脈等植物特徵介紹,學生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記錄表格,路線地圖等等。
[回TOP]


 

 參、活動流程

     以下是該二節課的內容大綱及所需時間:

     一、第一節課--
         1.「分類概念」介紹(10分鐘)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口述解釋「依照型態、構造將生物加以分門別類」概念。

         2.分類練習--(20分鐘)
         ぇ「怪獸」的分類:舊教材中的怪獸圖,影印放大後,背上磁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,讓學生一起尋找其特徵,進行「二分法」;
         え分組:讓學生自行分組 (4 ∼ 5 人一組 ), 分好後自行搬動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桌椅,同組的坐在一起後,拿取「小怪獸卡」。
         ぉ分組練習:一組一套怪獸卡,自行討論,利用「二方法」將怪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獸分類,並寫成「二叉分類表」於學習單上。
         3.植物特徵的介紹(15分鐘)
           簡單介紹學習單上所附的葉形、葉脈、葉序的植物特徵,以及記
           錄表上所列的觀察方法,如:摸摸葉子是否粗糙有毛、搓搓葉片
           聞看看....等。
         4.交代事項--(5分鐘)
         ぇ下一節課集合地點、攜帶物品;
         え觀察時的注意事項;
         ぉ觀察後的集合時間。
 

     二、第二節課--
         1.實地觀察與記錄(25分鐘)
           學生分組觀察,教師到處看看;
         2.製作二叉分類表(25分鐘)
           回教室後,根據所記錄的植物,製作「校園植物二叉分類表」。
     三、評量方式--
         課後,學生交回學習單,教師根據其記錄,作為評量。
[回TOP]



 肆、心得與建議
     一、該次學藝活動,筆者的三個班均進行上述的活動,總計六節課,分
         在兩個早上進行。根據筆者自己的評估,學生的確很喜歡這樣的活
         動,且在分組觀察中,可以感受到對於植物的好奇和接觸後的驚喜
         。若有問卷之類的回饋表,對活動設計將有助益。 

     二、進行六節課,對教師的體力的確是一項考驗。而且,事前必須自行
         佈置植物名牌,事後必須自行拔除,課程中間又要注意名牌可有被
         調皮的學生給調包,又擔心下雨會淋濕名牌、影響課程進行。因此
         ,若能由全部生物科教師共同規劃、分工合作,再加上教務處、總
         務處的支援,整個課程的可行性會更高。

     三、學校宛如一個生態系,學生、學校以及教師,各有各的立場和負擔
         。本次課程設計,在不打破平衡的情況下,試探「走出教室」以及
        「分組教學」的上課方式。 筆者深信:任何課程,唯有在各方都能
         接受的狀況下執行,學生才能真的蒙利。每一個新活動,若生態系
         的每一份子皆蒙其利,則該活動繼續被執行的機會越大,學生因此
         獲得的越多,活動設計者想要彰顯的信念,也越被伸張。

     四、兩年後(84 學年度)寒假學藝活動,本校生物科教師, 在呂老師、

         劉老師的帶動下,齊力完成「生物科校外教學 -- 木柵動物園之旅」
         ,不但獲得行政單位以及導師同仁的全力配合,而且學生、家長的
         反應熱烈。這種「雙贏」的局面,正是當初「綠野仙蹤」所想要達
         成的遠程目標。

     五、「以大自然為教室」,「從玩中領略到自然之美」,「親身去接觸
         大自然,喜愛大自然」等精神,要落實在學校教育之中,就必須考
         慮到「學校生態系」的平衡。筆者認為:設計雖然不容易,設計後
         的執行更需要小心處理,課程才可能久遠。這一點,筆者仍在摸索
         之中,企盼更多的同仁能一起努力,彼此分享。
 

 伍、附錄-- 學習單(暫略、爾後補齊)

 

[回TOP]